本报讯(通讯员 班宣)“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在亚尔堂乡王柔村,这首民谣传唱至今,唤醒的不只是尘封的往事,更是人们心底对那段红色岁月的深深敬意。王柔村,这个藏族人口占比高达 99.7%的村落,曾处处印刻着红军的坚实足迹,如今,党建的烈烈旗帜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稳稳当当地飘扬在村庄上空,为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指引方向、注入动力。
今年,怀揣着对民族团结进步与语言文字保护深度融合的探索热忱,王柔村驻村工作队紧扣时代脉搏,精准发力,以基层党建“六个一”为强劲引领,创造性地推出“双语双向服务”机制。凭借“一帮一”结对帮教这类多元且务实的举措,既为藏族农牧民党员打开汉语学习之窗,提升他们的汉语表达与沟通能力,又给不懂藏语的党员干部递上藏语学习的钥匙,加深他们对藏语的理解与运用水平,悄然拉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间的距离,让藏汉两族同胞越走越近、情谊愈发深厚,交往交流交融迈向新高度。
强化实效,双语宣讲入人心。宣讲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直击人心。王柔村深谙此道,从沉稳干练的驻村领导,到青春活力的驻村队员,再到备受群众信任的“两代表一委员”,层层筛选出一批藏汉双语俱佳、宣讲经验丰富的骨干,组建起一支精锐宣讲团。他们怀揣满腔热忱,脚步不停歇,一头扎进农牧民的生活里,呈上一堂堂生动鲜活、接地气的双语党课。宣讲员巧用发生在村民身边的真人真事、田间地头的趣味见闻,把原本晦涩难懂的政策法规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搭配精心编印、发放到位的双语党章,以及各类政策解读手册,党的方针政策仿佛被装上“直通车”,精准抵达村民心间。当下,强化“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双语版的“三会一课”已然常态化,党员干部自主学习蔚然成风,群众也在耳濡目染中愈发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心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悄然生根、茁壮成长。
引领带动,结对帮教促成长。以往被动的学习模式犹如一潭死水,难以泛起进步的涟漪。王柔村驻村工作队果断打破僵局,主动作为,化身“双语学习导师”,组织驻村工作队成员、村党支部党员结成形式多样的帮扶对子,既有“一对一”的精准指导,也有“一对多”的辐射帮扶。定期举办的双语学习交流会热闹非凡,大家围坐一堂,畅所欲言,分享学习妙招、交流实战心得,疑难困惑瞬间迎刃而解。在浓厚学习氛围的浸润下,王柔村不仅实现了双语学习的大步跨越,基层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飞速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愈发强劲。截至目前,村里累计开展 10 余次结对帮教活动,成果斐然,切实促进了基层党员的双语学习成效,助力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快速成长。精准培训,分类施策提能力。为给汉语表达稍显薄弱的党员干部“开小灶”、补短板,王柔村巧借外力、深挖内潜,充分整合乡党委特邀的普通话培训资源,携手吉珠丹达藏语工作室的专业智囊团,量身定制特训方案。专业讲师倾囊相授,从基础发音、词汇积累,到口语表达、沟通技巧,事无巨细,一一讲解示范;党员之间也自发结成互助小组,相互督促、你追我赶。一番打磨下来,基层党员干部摇身一变,成了双语沟通的行家,政策法规宣传得心应手,与群众日常交流毫无障碍,为村庄的和谐稳定发展夯实根基、保驾护航。
注重实践,成果转化为群众满意。王柔村在推进“提质增效”工作中,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将双语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鼓励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所学的双语知识。通过对所学双语知识的应用,使党员干部在结对认亲和走村入户等活动中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联系,同时也为双语学习提供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实践场景。在汇报工作和接访群众时,党员干部更是积极运用双语进行沟通交流,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最终,王柔村的党员将双语学习的成果成功转化为服务基层、深入群众时更好地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的本领,实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目标。截至目前,王柔村已成功举办 10 余次以实践为导向的双语学习活动,党员干部通过日常生活点滴、结对认亲互动、汇报接访场景、走村入户走访等多元途径,切实把双语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真本领,累计为群众解决大量实际困难,做到知识落地生花、惠及民生,让双语学习经得起实践与民心的双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