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沁宣)近年来,玛沁县当洛乡党委政府牢记“国之大者”,聚焦“四地”建设、“五个示范省”打造、“八个新高地”培育,紧紧围绕省委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现代化新青海”和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部署,按照州委“一统领四推进”总体思路,立足资源优势,持续转型赋能增效。
融合一盘棋 优势互补聚合力
一直以来,生态畜牧业是玛沁县当洛乡主导产业、基础产业,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
当洛乡坚持打破传统“一村一发展”思路和牧业“靠天养畜”的发展现状,整合五个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现有基础设施及项目资金购置的牲畜生产,实现产业发展“僵尸化”向“正规化”发展,不断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1+5”政策关于进一步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抓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培育一批联农带农典型,实现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当洛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瞄准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立足实际,突出资源禀赋,找准发展定位,积极探索“联合社+企业+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户”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干事一股绳 跟着“龙头”有“奔头”
在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当洛乡引进果洛藏族自治州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机制,探索“联合社+企业+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户”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路,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基地建立“核心群”“繁育群”和“散养群”,加大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力度,发挥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作用,以发展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方式,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畜牧业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
大力实施2022年当洛乡生态畜牧业提质增效建设项目、2023年当洛乡生态畜牧业联合社养殖基地项目、暖棚建设项目和加青村原扶贫市场提升改造项目。
这些项目的落实无疑是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生态保护、牧民增收的好渠道、好机会,更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好政策。
同时企业兜底、牦牛入股、草山租赁、入股分红,带动分散养殖、实现牧民增收、促进畜种改良。
稳固提升生态畜牧业在绿色发展中的“当家产业”地位、“优势产业”作用、“致富产业”效益,奋力走好新时代新当洛生态生产生活共赢高质量发展之路。
政企一条心 一家不说两家话
当洛乡通过引进企业发展生态畜牧业,让“小支部”变身“大党委”,让“小发展”变成“大产业”,五个村变成一家人。
引进企业前,村与村之间是“各做各的饭”“各洗各的碗”,生态畜牧业发展只依靠单独的合作社,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效果不佳,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
原来各自为政,磨破嘴、跑断腿,几个月甚至几年也发展不了的问题,现在与企业成为“一家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抱团发展,达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
乡党委政府“处处想着百姓、时时不忘百姓”,在民生就业、增加收入上多次与企业对接洽谈,以“近生产、利就业、便群众”为目标,积极争取放牧员、监管员、粪污处理员等就业岗位,打造动员、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保证就业人员胜任岗位、服从岗位,实现“家门就业,收入无忧”零距离。
磐心“守塔”
朝着“三生共赢”方向迈进
生态于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当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写照。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当洛乡生态畜牧业发展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建立生态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共同践行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划区轮牧等制度,积极探索实践“草——畜——肥——草”循环生产模式,打造黑土滩、黑土坡治理一体的饲草料种植基地,进一步缓解草场养殖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农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强、农村环境美、牧民生活富”的目标任务,推动构建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当洛乡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一场群众生产发展的嬗变。牧民增收致富了,生态环境更美了,群众脸上的笑容更多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让牧民群众从原始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端上了绿色碗,吃上了绿色饭,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联动融合发展之路,使绿色高原的梦想和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如今,生态畜牧业养殖产业已成为全乡致富道路上的“主力军”,打造了牦牛培育基地、饲草种植基地,“联合社+企业+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让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农牧民群众在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