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强化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构建牢固的第一道防线,成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风险社会情境下,基层既是风险防范的最前沿阵地,也是应急响应的最初战场。因此,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不仅是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新应急法)中基层职责的深度践行。
明确法律指引下的基层应急责任与义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国家层面指导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律规范,对基层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明确阐述,要求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区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其中,第二十二条、第四十二条以及第七十七条等,构成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法律框架。这些条款不仅明确界定了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组织在应急响应中的法定职责,还提出了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知识普及与演练的具体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了突发情况下社区组织和民众自我救助、相互支援的重要性,多方位构建起基层社会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框架。在法律指引下,基层政府应切实履行应急责任与义务,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社区组织和民众也应积极参与,全面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制,打造韧性社区。一是构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基层应急管理的核心在于体系化建设。乡级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需依靠新应急法要求,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同时,加强与上级政府、专业救援队伍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应急指令畅通无阻。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应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参与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纽带。二是强化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九条,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应积极组建应急救援队伍。这要求各乡镇、街道不仅要依托现有资源,组建由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综合性应急队伍,还要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成立专业化的应急救援小分队,形成覆盖广、响应快、专业性强的救援网络。单位内部的应急队伍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应对内部突发事件,还能在必要时支援社区,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三是深化应急知识教育与演练。普及应急知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是基层应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新应急法第四十二条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知识讲座、模拟演练等活动,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儿童等脆弱群体,提供更直观、实用的应急技能培训。同时,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结合本地灾害脆弱性实际情况和社会特征,创新应急教育形式,如开展面向各类群体的应急技能比赛、设置应急知识角等,激发民众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学习氛围。
整合资源,提升基层应急保障能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与物资储备。加大对基层应急管理的资金支持,确保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和日常运维开支。同时,建立科学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定期检查更新,确保关键时刻物资充足、调拨迅速,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储备效率。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灾害易发地带,应适当增加应急物资储备量,以应对突发状况。二是推进科技赋能与智慧应急管理。在信息时代,科技的力量在提升应急响应效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层政府应急管理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资源调度等功能的集成化管理。
构建多元参与的基层应急管理格局。构建多元参与的基层应急管理格局,需要基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良好局面。基层政府在应急管理中承担着主导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及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方式,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赞助应急设备、提供专业培训等方式,支持地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心理疏导、物资分配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社会组织可通过开展培训、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志愿者是灾难发生时的一线社会力量,能够迅速响应并开展救援工作。志愿者可通过参与培训、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应急救援能力,同时还可积极参与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帮助居民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强化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公众意识的普遍提升等多个方面。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基层应急防护网,守护好每一寸土地上的安宁与幸福。未来,应持续关注基层应急管理的动态变化,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应急管理事业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为中国梦的实现筑牢安全基石。
(作者:古丽娜·朱马汗,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唐先滨,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